世运文库
+ 查看更多
星沉联海 光耀千秋——深切缅怀赵云峰先生+ 查看更多
星沉联海 光耀千秋——深切缅怀赵云峰先生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25-02-19 18:26
寒梅傲雪:一位世纪文心的淬炼
2025年的正月里,中国楹联界与世界语学界痛失了一座精神丰碑。赵云峰先生以百岁高龄,怀着对中华文化的赤子之心溘然长逝。这位被誉为“中国联坛十老”的泰斗,用一支秃笔在楹联诗海中耕耘八十余载,以世界语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,其人格风骨犹如太行山巅的苍松,历经风雪而愈发挺立。去年12月到赵云峰老人的家中拜访,见到老人的矍铄风采,当时他发表了一段20分钟的精彩讲话,至今记忆犹新。

2024年12月,本文作者蒋利民(右二)、李江湖(右三)看望赵云峰老先生
先生生于1924年山西盂县书香世家,三岁识字,过目不忘,少年时即以“金瓯何日补?惆怅独登楼”的忧国诗句震动文坛。祖父赵敦彝为前清秀才,家学渊源中浸润的不仅是诗书礼乐,更是“半支秃笔能扛鼎,一片丹心不染尘”的文人风骨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以联语记录民生疾苦:“未得三餐饱,何曾一枕安”,字字泣血;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,他奔走筹建山西省诗词学会,将山西楹联艺术推向全国。这种贯穿世纪的文化坚守,正如其自题联所言:“最喜三冬雪,尤欣万岭梅”——以冰雪之志育寒梅之香,正是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。
联海泛舟: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
作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,赵云峰先生对楹联艺术的传承堪称典范。他主持编纂的《太原园林名胜楹联》,将晋商文化与山水意境熔铸于联语之间;《隐芝轩漫钞》中收录的千余副对联,既有“剑气箫心喜共鸣”的豪迈,又有“海阔天空任纵横”的哲思,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面相。更令人敬仰的是他对评审工作的极致严谨:每年楹联大赛终评前,他总会将参选作品逐条剪下,反复比对排列,如同匠人打磨璞玉,甚至自费打印材料分送评委。这种“板凳甘坐十年冷”的治学态度,让山西楹联界始终保持清正之风。
先生的世界语情怀同样令人动容。作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,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,他始终坚信“语言是心灵的桥梁”。他参与发起中国楹联学会时,便倡导将世界语元素融入对联创作,曾以世界语翻译《岳阳楼记》名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,在国际交流中引发强烈共鸣。这种跨文化视野,使其楹联作品既有传统韵律之美,又具现代开放之气,真正实现了“旧瓶装新酒”的创造性转化。
桃李芬芳:师道精神的当代诠释
“文脉传承重在薪火相传”,这是赵云峰先生常挂嘴边的话。十年前,92岁高龄的他打破“闭门著书”的惯例,在太原图南阁郑重举行收徒仪式。诗人曹玉亲行拜师礼、敬拜师茶时,先生赠予一方刻有“守正出新”的砚台,叮嘱道:“诗词之道不在辞藻堆砌,而在以真心感应天地”。这份师者情怀,早在他少年时期便已萌芽——14岁作《雪梅》诗夺魁时,恩师赵甸赠其《古文观止》并题“诗贵真情”,这四个字成为他毕生的创作准则。
先生育人尤重实践。他要求弟子每日记录“九九消寒图”,用“上点天阴下点晴,左风右雨雪占中”的童谣式口诀观察自然,这种将生活体验融入文学训练的方法,培养出大批扎根大地的创作者。更令人感佩的是,即便年逾九旬,他仍坚持清晨背诵古诗文,书桌上的《读孟尝君传》批注密密麻麻,仿佛永远保持着求知若渴的少年心性。
赤子丹心:生命美学的终极书写
赵云峰先生的人格魅力,在于他将文化使命与生命哲学完美融合。面对众人追问长寿秘诀,他在名片背面题写:“万事随缘春自驻,何须海上觅仙方”。这份超然并非避世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——他坚持用自制表格记录每日工作,用“正”字计数法丈量时光;他关注环保事业,晚年仍为额尔齐斯河生态?;ぷ闯槭?;甚至在95岁高龄,仍能熟练使用手机为友人点赞评论,戏称自己为“90后新青年”。
先生的书房堪称时代缩影:泛黄的《对联》杂志合订本与最新的智能设备并存,手写诗稿旁摆放着弟子赠送的3D打印微型毡房模型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,恰似其文化观——“守正”而不泥古,“创新”而不失根。2011年荣获“山西省乔应甲楹联艺术奖·终身成就奖”时,他即兴挥毫:“剑气箫心喜共鸣,海阔天空任纵横”,这十六个字,正是对其生命境界的最佳注解。
薪火永续:前行路上的精神灯塔
今日我们缅怀赵云峰先生,不仅要重温他的艺术成就,更要继承那份“常为新”的文化担当。他首创的“联语世界语互译”理念,已在“数字丝路语言实验室”落地生根;他倡导的“生活即诗”创作观,正通过短视频平台滋养着Z世代的文学心灵。作为后继者,我们当以先生为楷模:既要如他般“半支秃笔能扛鼎”,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文化根脉;亦需学他“海阔天空任纵横”,用世界语搭建文明互鉴的新桥梁。
先生虽逝,但其精神如同他最爱的雪梅,永远绽放在中国文化的高地。让我们谨记他的教诲:“真正的文人,当以笔墨为犁铧,在时代土壤中耕耘永恒。”这,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告慰。
(文/蒋利民、李江湖)
分享到: